研究證實,從大腦可以看出樂觀與悲觀的性格差異;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日本與澳洲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證實,從大腦可以看出樂觀與悲觀的性格差異,樂觀的人擁有相同的大腦活動模式,並且比悲觀的人更能區分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樂觀主義者更傾向於在情感上與壞結果保持距離。
《neurosciencenews》報導,這項研究以87位已婚者作為研究基礎,為他們進行大腦掃描,讓他們想像各種未來情境,再根據參與者會讀到各種情緒強度不同的生活事件描述,以及盡量地去想像未來這些事情真實發生,藉此評估參與研究者的樂觀性格變化。他們的大腦活動被一種稱為「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技術記錄下來,使研究人員能夠看到測試對象對未來的思考如何在他們的大腦中以神經活動模式的形式體現出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發現,樂觀者在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的活動模式往往相似。這個區域是大腦網路的重要樞紐,主要負責想像未來及思考「自我」。相比之下,較悲觀的人在這個區域的神經活動模式則因人而異,各走各路,差異更明顯。
研究作者借用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則」作闡述,也就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作品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該團隊總結了其研究結果,說道:「樂觀的人都是相似的,但每個不那麼樂觀的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想像未來。」而樂觀者的大腦能夠更清晰地區分正面和負面的未來情景。
樂觀主義者在思考正面事件或負面事件時,其神經模式與悲觀主義者相比有更明顯的差異。這意味著更樂觀的人在大腦中,能夠清晰地區分好的未來和壞的未來。換句話說,樂觀並不涉及對負面事件的正面重新解讀。樂觀的人通常會以更抽象、心理上更疏遠的方式處理消極情景,從而減輕此類情景帶來的情感影響。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