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圖2:手術血管攝影及血管內超音波證實有骨盆腔髂靜脈阻塞現象。(照片提供/蔡承根)

文/蔡承根

▲圖1:左圖為右腳外觀有靜脈曲張的血管,右圖為超音波檢查顯示有靜脈逆流現象。(照片提供/蔡承根)

80歲的王阿嬤幾年前右膝換過人工關節。最近半年,她的右腳卻開始出現持續性疼痛,不論坐、站、躺都會痛,甚至睡不安穩、走不動。

家人一度懷疑是人工膝關節出問題,再次帶她回門診檢查。結果人工關節一切正常!於是前來心臟血管外科門診接受靜脈超音波與骨盆靜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下肢靜脈曲張與血液逆流(圖1)及右側髂靜脈深層阻塞(圖2)。

經靜脈支架手術與靜脈曲張治療後,原本脹痛難耐的右腳變輕鬆且睡得好,手腳與身體水腫也變得比較不明顯

腿痛不只有「神經壓迫」!民眾常以為腿痛一定是腰椎退化、坐骨神經痛、關節老化或風濕病變。但最新的醫學研究提醒,靜脈疾病也是一個常被忽略的腿痛元凶!

慢性疼痛常與靜脈有關

2023年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指出:在因腿痛就診脊椎中心的患者中,有高達85%實際上有下肢靜脈逆流問題;將近一半患者的逆流只發生在「小靜脈」,外觀根本看不出來;但這些患者常有小腿麻、刺痛、沉重、抽筋、夜間惡化等症狀。

另一篇2024年發表於《世界臨床病例雜誌》(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的研究也強調:下肢靜脈逆流是「被忽略的腿痛拼圖」,許多慢性疼痛其實與靜脈有關,但卻被當作神經痛處理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靜脈功能不良4症狀

◎靜脈功能不良警訊:

●白天還好,一到下午晚上腳就腫脹。

●腿常沉重、發脹、抽筋或麻刺感。

●久站或久坐會加重,躺著也不會明顯改善。

●已做過腰椎或膝關節治療,但效果不好。

這些症狀都可能與靜脈逆流或阻塞有關,而非單純骨頭或神經問題。

王阿嬤正是靠這些「靜脈系統」的介入治療,重新走回日常生活的步調。

(作者為義大癌治療醫院及右昌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人不想戒菸的原因是憂心變胖,體重上升;實際上醫師陳潔雯強調,戒菸雖造成短暫體重上升,但瘦得更健康且助益極大。圖取自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於臉書專頁「療生活‧陳潔雯醫師」發文指出,近年政府大力提倡戒菸,有部分菸齡長的人,曾說戒菸不僅痛苦,還會變胖;甚至有「吸菸能抑制食慾」的說法。這是真的嗎?

戒菸真的會胖嗎?這只是藉口而已!在門診中,常聽到有人說:「醫師,我其實不太敢戒菸,因為怕一戒就變胖。」、「聽說抽菸可以抑制食慾,是不是可以幫助減重?」、「如果我正在用減重藥,抽菸會影響效果嗎?」這些問題不少人也感到好奇。那讓我用一篇文章,完整探討「吸菸、體重與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讓大家有更清楚的科學認識。

吸菸會讓人變瘦嗎?

事實一:吸菸者的平均體重,通常比不抽菸的人低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吸菸者平均比非吸菸者體重低約4–5公斤,BMI也略低。這主要來自於尼古丁的兩個作用:抑制食慾,讓人吃得少;提升基礎代謝率,消耗熱量稍微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把「抽菸」誤認為是一種「控制體重的方法」。

事實二:吸菸≠健康瘦,而是「壞瘦」

近年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吸菸與「內臟脂肪堆積」高度相關。換句話說,抽菸雖然可能讓體重數字下降,但脂肪更容易累積在腹部深層,成為高危險的「蘋果型肥胖」。這種中樞型肥胖,會大幅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等風險,比單純的「胖」更危險。

戒菸一定會變胖嗎?

很多人怕戒菸後「體重失控」,其實,體重增加確實是常見現象:

●平均來說,戒菸後一年,體重會上升 4–5 公斤。

●主要原因是:食慾恢復、代謝率回到正常,部分人還會用「吃零食」代替「抽菸」的口慾。

●好消息:體重上升的幅度通常在半年後趨於穩定。

●更重要的是,戒菸帶來的健康好處(降低心血管風險、肺功能改善、癌症風險下降),遠遠超過這幾公斤的體重變化。

也就是說,戒菸雖然可能稍微胖一點,但壽命會更長、健康會更好。

抽菸會讓減重變困難嗎?

很多患者會問:「我想減重,如果還在抽菸,會不會更難成功?」目前的臨床研究顯示:

●在接受飲食控制,以及運動訓練等生活型態介入的族群裡,吸菸者和非吸菸者的體重減輕幅度差不多。

●換句話說,抽菸不會直接「破壞」減重成效,但吸菸造成的代謝與荷爾蒙變化,會讓脂肪分布更不健康。

此外,吸菸還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導致血糖控制更困難;提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使肥胖的危害更加放大。所以,對正在努力減重的人來說,繼續抽菸等於讓自己在不利的條件下努力,健康回本效果大打折扣。

減重藥物與吸菸:會互相影響嗎?

●GLP-1 類似物(如常聽到的瘦瘦針)

●這類藥物不只抑制食慾、幫助減重,研究還發現:它們可能降低吸菸慾望,甚至讓吸菸相關醫療需求減少。

●有動物實驗指出,GLP-1 類似物與尼古丁合用,會有協同作用,導致更明顯的體重下降。

但請注意:這不是鼓勵「邊抽菸邊用藥」,而是代表 GLP-1 可能未來發展為「戒菸新工具」,但目前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Bupropion(安非他酮)原本就是常用的戒菸藥物,也能在短期內避免戒菸後的體重增加。不過,隨著時間推進,體重控制效果會逐漸消失。在減重領域,Bupropion 也被納入複方藥物(如 Naltrexone/Bupropion),兼具減重與戒菸潛力。

醫師的結論與建議

●抽菸不等於變瘦:體重下降是假象,腹部內臟脂肪與代謝風險才是真問題。

●戒菸 ≠ 體重失控:雖然會胖一點,但健康收益遠勝體重數字的增加。

●減重過程中,吸菸是絆腳石:它雖不會讓你完全減不下來,但會讓健康效益大打折扣。

●減重藥物並非「吸菸者的捷徑」:GLP-1 與 Bupropion 可能對菸癮有幫助,但不代表可以安心抽菸。

●最理想的健康策略:戒菸、減重,雙管齊下,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癌症與代謝疾病的風險。

小數據分享

●吸菸者平均體重比非吸菸者輕 4–5 公斤,但腹部脂肪堆積更明顯。

●戒菸一年後,平均體重上升 4–5 公斤。

●抽菸者心肌梗塞風險增加 2–3 倍,中風風險增加 2 倍。

●GLP-1 使用者同時出現「降低體重」與「減少菸癮」的潛在效果(需更多研究確認)。

陳潔雯最後用一句話總結:「抽菸不是減重幫手,而是讓你更難真正健康的陷阱。」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長庚大師開講─心臟疾病邀請醫師陳韋翔(左起)、醫師潘國利、醫師蕭富致、醫師沃宏達及吳勃銳醫師。(長庚醫院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心跳低於每分鐘60下即屬心跳過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沃宏達表示,目前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需裝置心律調節器,以微小電刺激讓心臟規律跳動,避免昏厥、猝死的可能。

長庚醫院2025「大師開講.衛教講座」首場,今(30)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行,聚焦心臟疾病,邀請陳韋翔、潘國利、蕭富致、沃宏達、吳勃銳等5位醫師,針對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心病、心律調節器和糖心腎症候群等,一一剖析。

基隆長庚心臟內科電生理科主任陳韋翔醫師表示,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並且不會有自覺。異常過快或過慢,原因可能包括肥胖、藥物、菸酒、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肺病、自律神經失調等,應就醫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心律不整,並接受正確治療。

沃宏達則指出,心跳低於每分鐘60下即屬心跳過慢,可能造成頭暈、昏厥、倦怠無力等。常見原因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藥物副作用、自然老化等。

長庚大師開講衛教講座吸引上百位民眾到場聆聽。(長庚醫院提供)

至於心臟衰竭是需長期控制和監測的慢性疾病,嘉義長庚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醫師表示,居家自我照護至關重要。其要點包括:

●監測:每日量體重和血壓,若短期體重快速上升,可能代表體液滯留,需及早就醫。

●藥物:規律服藥,不可中斷或自行增減劑量。

●飲食:限制鹽分和水分攝取,減輕心臟負擔,避免病情惡化。

●運動:適度運動可維持體能,但應避免過度勞累。

●警訊:呼吸困難、下肢水腫、夜間呼吸急促等,須及早就醫。

●團隊配合: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可減少再住院率、降低併發症。

心臟病中的冠心病又是猝死與中風重要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蕭富致醫師指出,冠狀動脈阻塞,心臟供血不足,會引起胸悶、胸痛,嚴重時造成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包括高齡、男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缺乏運動、肥胖及家族史。

在慢性疾病中,糖心腎症候群有著三重危機。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吳勃銳醫師表示,糖尿病、心臟病與腎臟病,這三者存在高度交互影響與風險加乘關係。2023年美國心臟學會正式提出「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CKM syndrome)」的概念,在台灣稱為「糖心腎症候群」。強調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與慢性腎臟病共同導致動脈硬化、心臟衰竭及過早死亡的惡性循環,並據此提出疾病分期與預後指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阿聯酋沙迦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近3分之2年輕成年人透過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獲取營養資訊,但多數人更關注資訊易得性而非科學依據。專家警告,這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呼籲加強媒體素養教育,並促進專業醫療人員與年輕人之間的有效溝通。

撰文=編輯部

阿聯酋沙迦大學調查了400名年輕成年人,結果顯示,約65%的受訪者會使用社交媒體獲取營養建議,其中Instagram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Snapchat、YouTube和TikTok。研究指出,多數學生在選擇資訊來源時,更看重易用性(63.6%),而非科學證據(僅12.6%),這種行為可能增加健康誤導風險。

此外,女性使用社交媒體獲取營養資訊的比例(73.2%)幾乎是男性(39.8%)的兩倍;有減重需求的學生也更傾向尋找相關內容,顯示社交媒體影響力已滲透至健康行為的各個層面。儘管如此,超過九成(91.4%)的使用者表示願意透過社交媒體與醫療專業人員直接互動,這為專業人士建立可信內容與年輕人連結提供了契機。

專家提醒:未經審核內容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社交媒體上的健康與營養內容往往缺乏審核,尤其是由未具專業資格的網紅推廣的資訊,更可能帶來危害而非益處。任何人都可以發布內容,並包裝為建議,包括那些雖無專業訓練但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紅。這種現象不僅使年輕人容易被誤導,也可能因缺乏規範,促使品牌與網紅展開合作,而消費者行為則缺乏科學依據支撐。

專家建議,醫療專業人員應利用社交媒體創建引人注目且可信的內容,對抗錯誤資訊傳播。政策制定者與平台開發者也應合作,推出規範以確保內容創作者資格與資訊來源透明,包括標註可信帳戶、標示未經證實聲明或添加免責聲明,以最小化誤導風險。同時,研究人員呼籲學校應將數位素養教育納入課程,幫助年輕人辨識正確資訊。

社交媒體潛力:兼具教育與健康推廣的工具

儘管存在風險,研究人員指出,社交媒體仍是有效的健康資訊傳播渠道。公共衛生倡議可利用同儕分享動態,鼓勵年輕人分發基於證據的營養資訊。這種方法可最大化社交媒體作為健康教育工具的價值,同時減少錯誤資訊對健康行為的負面影響。研究強調,數位時代的健康資訊傳遞需結合專業指導與數位素養教育,才能確保資訊準確性與可靠性。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飲食陪跑」亂象浮現!營養師公會聯合會:無證照勿擅自提供飲食建議
不要讓自己成為「食盲」!學會辨識食品包裝用詞、瞭解你選擇的食物
6成未達WHO建議營養標準、近100%含誤導性廣告!最新研究顯示美國超市嬰幼兒食品充斥不健康產品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Experts warn against young adult reliance on Instagram for nutrition advice: UAE study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衛福部提醒,若突然出現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圖取自「X」,健康網合成)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日本資深聲優土師孝也,曾配過《北斗神拳》時、《間諜家家酒》系列唐納文·戴斯蒙德、日文版《哈利波特》系列賽佛勒斯·石內卜,於本月27日上午心肌梗塞病逝,享壽72歳。衛福部提醒,若突然出現左邊的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救治,爭取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衛福部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排名第2位和第4位,加上高血壓與糖尿病,每年有超過5.6萬名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且數字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的根源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工作負擔,高血糖造成動脈內壁損傷,高血脂導致動脈狹窄硬化,因而增加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風險。

衛福部提到,依我國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20歲以上三高異常國人約有4-7成不自覺,由於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使得民眾往往未及早改變不健康行為及接受治療,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

護心行動維護心血管健康

●定期健康檢查:善用各場域之健康檢查,如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如健康檢查有紅字,要加以重視,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追蹤。

●「722」量血壓:建議民眾可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兩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積極戒菸:吸菸會增加「壞」膽固醇,長期吸菸易導致心血管的傷害。

●維持理想體重:理想身體質量指數(BMI)範圍值為18.5-24,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 80公分。

●「我的餐盤」健康均衡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提高身體活動量:減少久坐,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預防肥胖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充足睡眠:每晚睡眠時間要有7-9小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衛生福利部今(28)日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LOINC 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集結國際專家與國內產官學研醫團隊,聚焦醫學檢驗臨床觀察語彙標準化與實作經驗。衛福部資訊處指出,次世代數位醫療平臺推動以來,已與多家醫療機構導入 FHIR 資料交換與 SNOMED CT 醫學術語,今次進一步鎖定 LOINC 在資料治理臨床應用跨院互通角色,盼以國際檢驗檢查編碼標準,提升資料可解讀性二次運用價值,支撐智慧醫療與公共衛生決策。

作為全球通行之臨床觀察與檢驗檢查代碼系統,LOINC(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自 1994 年由美國 Regenstrief Institute 與專業學會及多家實驗室共同制定以來,已成為醫療資訊互通基石,與 HL7/FHIR 生態緊密耦合,被廣泛應用於檢驗結果、生命徵象、量表與問卷等場景。其社群與教育資源持續擴充,支援從入門到進階之實作需求。

以國際趨勢對齊在地需求:政策 × 臨床 × 產業需三線並進

本次研討上午場由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副院長 Jesse M. Ehrenfeld 進行專題演講,分享 LOINC 在國際醫療資料標準化實務與趨勢,並由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疾管署疫情中心李佳琳副主任,回顧臺灣在健保申報公衛監測跨院資料整合上累積之實踐。會中強調,透過檢驗代碼標準化,可提升資料交換效率與準確性,減少重工,強化即時監測與決策。

下午場以論壇+工作坊方式深化落地,由臺灣醫學資訊學會、臺灣醫事檢驗學會、臺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與產業代表共同領銜,帶領學員從 LOINC 基礎、臨床情境到實作示範,呈現跨系統整合之技術路徑與常見挑戰,協助醫院資訊、檢驗醫學、品保與資料治理團隊建立一致語彙的基礎。

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在地推動並不能只靠單點努力。HL7 Taiwan 長年投入 CDA/FHIR 指引與代碼映射,尤其健保代碼對應 LOINC,對臨床與申報一體化關鍵;此一「語彙對映(mapping)」工作,正是資料互通與治理成功前提。

AI 時代資料品質與治理成熟度,在此時更顯關鍵

生成式 AI 與決策支援系統要在臨床發生實質效益,前提在「高品質、可比對、具語意一致」之結構化資料。以 LOINC 統一檢驗與觀察代碼,可讓跨院歷史紀錄與即時結果在 FHIR 資料交換流程中被正確解析,進而支持臨床路徑優化、感染監測、品質指標追蹤與研究再利用;同時與 SNOMED CT、UCUM 等其他語彙與單位標準協同運作,形成可擴充之語彙體系,降低在地擴充與版本管理成本,縮短系統整合周期,提升資料治理成熟度。

力求國際社群接軌,從會議網絡切入並導入實作共學

LOINC 官方每年春季舉辦年度更新線上研討,秋季舉辦國際會議,彙聚標準制定者、實作者與供應商,分享應用進展、工具與教材。 2025 年度大會將於 10 月在加拿大 蒙特婁登場,安排主題演講、工作坊與社群交流,議題涵蓋以人為本整合照護、社會決定因子資料類別、國際採用經驗等。臺灣今次辦理國際研討與工作坊,有助與全球社群同步脈動、建立實作同溫層與夥伴關係。

產業與醫療機構,可立即行動之 3 大面向

第一,盤點現況與差距:建置 LOINC 對映清單與維運流程,優先處理高頻檢驗項、重點門診與急重症路徑,確保版本與單位一致,建立變更控管紀錄。此舉直接改善申報效率與臨床查詢體驗。

第二,融入 FHIR 流程:在檢驗結果(Observation)、問卷量表(Questionnaire/Response)等資源中,落實以 LOINC 作為 primary code,並與 SNOMED CT、ICD 等語彙定義關聯,讓臨床決策支援、品質監測、研究資料倉儲可直讀直用。

第三,建立跨域共學生態:參與 LOINC 社群與教育資源,導入組織內訓與實作黑客松,結合醫院、檢驗醫學、健康資料科學與供應商,形成持續改進循環,累積在地實作範式。

推動 LOINC 在臺導入制度治理,與國際標準協同應用,強化臺灣在全球數位健康生態連結

衛福部表示將持續推動 LOINC 在臺灣導入與制度化治理,並與其他國際標準協同應用,深化國際合作,強化臺灣在全球數位健康生態連結。承接今夏臺北主辦 MedInfo 2025 國際醫療資訊年會熱度,臺灣正以標準化、互通性與資料治理為核心,打造 AI 就緒健康資料基座,將臨床與公衛價值推向新階段。

給讀者的名詞小辭典

  • LOINC:全球通用臨床觀察與檢驗檢查代碼系統,支援檢驗結果、生命徵象、量表等情境,與 HL7/FHIR 深度整合。
  • 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以資源為單位之醫療資料交換標準,強調網路原生與可擴充。
  • SNOMED CT:臨床術語標準,與 LOINC 常見於同一資料流程中分工協同(檢驗用 LOINC,診斷/臨床概念用 SNOMED CT)。

註:本文採用在地官方訊息與 LOINC 官方資源撰述,重要時間與人名以 衛福部公告為準。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積極響應國民健康署推動之「醫起預防三高」倡議活動,於27日在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舉行的全國健康促進活動,桃療由護理長邱淑娟及健康促進委員會專員彭美綺代表出席,參與響應,活動中各醫療機構也派員響應,共同守護民眾的健康。

此倡議活動旨在呼應賴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三高防治888政策」,期望透過全國健保特約醫院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推動,強化民眾提升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防治及慢性病預防的重要性。活動中也進行全國各醫院推動預防三高成果展示,展現各單位在健康促進上的豐碩成果。

桃園療養院護理科參加健康促進倡議活動。(桃療提供)

桃園療養院護理科參加健康促進倡議活動。(桃療提供)

桃療長期致力於健康促進推展工作,針對院內積極針對員工及住院病人進行預防三高之衛教宣導,必要時轉介營養師諮詢,針對社區民眾辦理不定期慢性病防治宣導活動。此次桃療參與此活動,不僅展現在三高防治的努力,也藉由與各地醫療單位交流,持續精進相關策略,期望能攜手打造更健康的社區環境。

桃療表示未來將持續配合國民健康署政策,透過多元健康促進計畫與跨單位合作,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守護民眾健康,實踐「健康台灣」的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8.27 08:00 臺北時間

圖/產官學界齊聚台北美兆診所,共同推動健康台灣願景(由左至右:洪婉臻議員、徐立信議員、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林羣總裁、總統府何志偉副祕書長、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榮譽理事長、美兆健康管理機構蔡政哲董事長、吳志剛議員)
圖/產官學界齊聚台北美兆診所,共同推動健康台灣願景(由左至右:洪婉臻議員、徐立信議員、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黃建華局長、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林羣總裁、總統府何志偉副祕書長、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榮譽理事長、美兆健康管理機構蔡政哲董事長、吳志剛議員)

台北中華路上,台糖大樓七樓全新空間,今年8月份迎來一場別具意義的開幕典禮。這裡,是「台北美兆診所」升級新啟航的日子。對許多人而言,美兆代表台灣健檢產業的起點;對林羣總裁而言,這不僅是一家診所的落成,更是一個時代訊號,「從這裡開始,美兆要重新定義健康管理的未來。」

20250827mkt003-01

「高齡化、慢病化與壓力量表同時拉高,是這個世代的三個座標。」美兆總裁林羣在致詞中指出,聯合國SDGs與我國《健康台灣》政策皆把「良好健康與福祉」置於核心;若只在生病時才啟動醫療體系,社會終將承受沉重成本。

「預防醫學不是口號,它關乎國家競爭力。」林羣說,38年來美兆累積的長期數據,讓我們看見風險在誰的身上、什麼時間點出現、為什麼出現等,而這正是把台灣從「看病系統」帶往「健康系統」的起點。

20250827mkt003-02
圖/美兆健康管理機構林羣總裁於開幕記者會發表《台灣十年健康趨勢》

美兆累積38年的深耕,建立起亞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華人健康數據庫,將近300萬筆健檢資料,透過對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分析,數據道出了台灣健康的幾個關鍵隱憂:

  • 過重肥胖:長期超過68.9%,2024年更達到74.7%,創十年新高。

  • 血脂肪異常:2024年達29.4%,為十年最高,近三年連升不跌。

  • 高血壓前期:十年間成長近4.17個百分比,2024年已達31.8%。

  • 脂肪肝: 2024年高達52.3%,十年期間,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

  • 女性骨質酥鬆與荷爾蒙波動:中高齡女性超過5成骨質密度過低,極具骨折與衰弱風險;4成以上女性出現雌激素波動異常,牽動著骨骼、代謝、情緒、甚至認知功能等全身性系統議題。

  • 腸胃風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年齡上升,60歲以上男性超過3成有感染問題;此外,女性有較高的胃部萎縮病變風險,從數據反映出「胃部風險正在高齡集中化!」

  • 身心壓力:交感神經異常偏低(長期慢性疲勞)2023年達22.9%,副交感神經異常偏高(失眠、自律神經敏感、免疫力異常)近年連續攀升,反映壓力型疾病加劇。

林羣總裁直言:「健康風險已經不再只是老年問題,而是整個世代共同的課題。年輕男性30歲就出現三高,往往預示40歲前就要走進慢性病程。」

在這場開幕典禮上,多位重量級貴賓到場,從不同角度呼應「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20250827mkt003-03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表示,「感謝美兆與『健康台灣』政策同心同行,將預防醫學視為核心使命。」他以自身經驗幽默提醒,「我自己兩、三年沒健檢了,馬上來美兆安排。因為健保再好,最重要的還是民眾能自覺重視健康。」

20250827mkt003-04

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黃建華指出,「現代生活充滿壓力與誘惑,民眾普遍面臨慢性病、三高持續上升的挑戰。」雖然醫療資源不斷增加,但疾病問題往往追不上生活型態變化的速度。「預防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資,30歲起就應該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

20250827mkt003-05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則提出,高齡化社會來臨與生活水準提升,健康需求正快速增加,醫療照護的重點也必須從治療走向預防,甚至進一步推進至全方位的健康促進。他也高度肯定美兆的品牌價值,憑藉300萬筆華人健康大數據,展現國際級的健康管理能量。

20250827mkt003-06

走進全新的台北美兆診所,可以看到不只是空間升級,更是一個全方位健康管理平台的展示。

  • 台北美兆診所獨有MAJOR Lab檢驗中心,4小時內完成198項檢驗,大幅提升效率,讓受檢者「當天檢查,當天安心」。

  • 全身麻醉AI 腸胃鏡室,結合高精度AI偵測與資深內視鏡團隊,搭配無痛流程,讓檢查更清晰、更舒適。

  • 女性專區打造全女性醫護團隊,獨立隱私動線與高標準檢驗流程,提供乳房攝影、超音波、婦科檢查一次完成,讓女性受檢者安心不尷尬。

  • 智慧雙能骨密度儀能同時評估骨密與身體成分。

  • 高畫質胸腹X光迅速掌握肺與腹腔結構異常。

  • 特殊超音波涵蓋心臟、頸動脈、攝護腺、甲狀腺,提早看見心血管風險與內分泌異常。

林羣總裁強調,台北美兆新診所以「數據x科技x溫度」為設計核心,導入AI驅動數據分析,將健檢結果跨項資料縱向串聯,在變成疾病前給出行動建議;並整合跨專業照護,包含醫師、營養、心理、運動等資源,將健檢報告轉譯為日常健康對策,從診間走入日常。

「數據,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行動,才能帶大家走到那裡。」林羣說,美兆將以台北新診所為起點,結合數據、醫療與科技,從個人到企業,社區到國家,共同推動預防醫學的落實,一起迎向2030,打造健康台灣。

更新時間|2025.08.27 08: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55歲退休警25日南下高雄找朋友,在超商前獨坐,打個哈欠卻癱軟下去猝死不治。佳齡生活健康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蔡迪宇說,之前身體警訊未加注意。(記者洪定宏攝)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僅55歲退休警昨(25)日南下高雄找朋友,獨坐在超商前打完哈欠,突然全身癱軟倒在騎樓下猝死。佳齡生活健康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蔡迪宇表示,逾8成病人在猝死前至少1小時前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但因最近氣溫悶熱,未將此症狀放心上。

根據佳齡生活健康中心衛教資料表示,就心因性猝死而言,有5成的病人在發生猝死前的4個禮拜之內有出現過警訊症狀,但是病人常常沒有意識到或低估這些警訊。

蔡迪宇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一個人發生突發,無預期的自然死亡(指的是排除自殺、暴力、創傷等外界因素),由一開始症狀出現至死亡發生在24小時以內,稱之為猝死。猝死常見的2種原因。其一是心血管問題,其次是呼吸系統問題。

●心血管問題:猝死有9成是由於心血管的問題所引起。如果把腦血管相關的出血或梗塞性中風,腦動脈瘤或主動脈瘤的破裂,以及主動脈剝離一起算進來的話,可以說有超過九成猝死的原因都跟腦心血管系統相關。

●呼吸系統問題:最危險的是大片肺栓塞,接著是嚴重肺炎,氣喘(asthma),以及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呼吸道阻塞。

蔡迪宇呼籲,腦心血管疾病,或家族中有猝死家族史的人都是高風險族群。其中和腦心血管之動脈粥狀硬化形成相關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煙、酗酒等,都是間接造成猝死的元凶。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I科技發展下,數據及數位科技驅動的健康革命已經到來,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療照顧,但目前面臨數據壁壘、法規未與時俱進、產業零散、人才斷層4大困境,呼籲從修法做起,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強化醫療創新。


2025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今起接連三天舉行,聚焦AI與生醫產業結合議題。今下午第三場會議由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主持,邀請台大醫學院院長、BTC委員吳明賢,與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以「打造台灣生醫創新與永續生態系的挑戰與機會」、健康台灣政策發表演講。






吳明賢指出,台灣於生醫創新擁有核心優勢,分別為醫療軟實力、科技硬實力、完整健保資料庫、樞紐位置及語言優勢。但仍有四大困境,首先是「數據壁壘」,因院際資計系統標準不一,健保資料與臨床真實世界數據串聯困難,形成數據孤島,阻礙深度研發;其次是「法規窒礙」,現行法規對數據二次利用規範保守且定義模糊,未能與時俱進,如個資法等。


以法規來說,吳明賢指出,以美國與台灣為例,美國法律是「規定不能做的不能做、沒規定的都可以」,我國則是「規定可以才能執行」,出於防避心態,對於「創新」沒有幫助,因此,法律應該與時俱進。


第三是「產業零散」,廠商多專注於單點技術或硬體代工,缺乏系統整合與國際市場拓展能力,難以形成台灣品牌的整體解決方案;第四「人才斷層」,臨床醫學與資通訊科技領域間存有巨大鴻溝,極度缺乏能轉譯雙邊需求的橋樑型、跨領域高階人才。


吳明賢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透過專門機關才可能推動改革策略,包括應完備法治基礎,研修「全民健康保險法」、增訂「健康數據公益應用與產業促進專章」,釋放公益應用價值。


接著,推動次世代醫療資訊基盤,打破樹問壁壘,這點衛福部資訊處已著手進行,確立FHIR為我國醫療資訊交換的唯一國家標準。吳明賢說,應將FHIR導入進程納入醫院評鑑、健保給付指標,並成立醫療資訊系統轉型補助基金,輔導院所導入雲端化資訊系統。


最後,建立可信賴的資料運用框架,研修「個人資料保護法」、研議制定「生醫數據應用管理條例」,明確界定「假名化」的法律地位,並引入資料信託法律概念,同時應由行政院層級主導,成立「國家健康數據局」扮演資料銀行角色,建構隱私強化技術基盤。


吳明賢說,台灣生醫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固然重要,但制度與法規革新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根本,健全健保治理、統一資訊基盤、建立數據信託缺一不可。法規完備、數據暢流、創新活絡的生醫科技生態系,不僅守護台灣民眾健康,更有機會成為經濟持續成長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生醫科技創新遇4大困境 吳明賢籲成立「數位健康署」改革

AI科技發展下,數據及數位科技驅動的健康革命已經到來,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

大陸漁船撞我漁船!中國海警與台灣海巡對峙一夜 陸船掏2萬元言和

澎湖籍漁船「順海發2號」昨天深夜在澎湖七美西南方約46浬作業時,疑遭大陸籍船舶擦撞,船隻一度失去動力,海巡署獲報後,發現…

美規進口車輸台零關稅?鄭麗君:美方期待市場開放

台美談判是否觸及美國整車開放進口零關稅,負責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台美經貿工作小組召集人鄭麗君今在立法院答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質詢時說,美車部分除了關稅也有非關稅貿易障礙,包含涉及安全與空汙等標準,雙方需要對接制度,這都在談判範圍內,談判底定後,所有細節會向國會和社會完整說明。

馬英九「大九學堂」搭橋 譜出「漂洋過海來看你」真實劇情

前總統馬英九「大九學堂」為兩岸青年「搭橋」互訪交流已進入6年,成果豐碩。據了解,除了兩岸青年相互學習互動已看到成效,2、3年前曾有一段美麗的邂逅,女陸生以交換生名義漂洋過海到台灣看心儀的台灣男大生。

歷史上的今天/1956年貢江號兩度擊沉匪艦 凱旋基隆港

1956年8月25日,揚威閩海的貢江號軍艦上午凱旋抵達基隆港,基港一號碼頭掀起歡迎英勇將士榮歸的熱潮,貢江號先前在四姆嶼附近海面,與章江號軍艦並肩作戰擊沉和擊傷匪艦各一艘,接著在1956年8月23日凌晨在馬祖海峽與鄱江號軍艦執行另一次巡弋任務時,再度擊沉匪艦一艘,擊傷匪艇三艘,創下赫赫戰果…

文資採切割式審議 陳奇祿故居縱使留下恐剩半棟奇觀

陳奇祿故居即將定生死,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指出,即使陳奇祿故居幸運保住,但與陳宅同棟的另一戶若未有文資身分,將使這棟兩戶雙拼建築成只剩半棟的怪象,讓台北市容再添奇觀。





0 則留言